同名電影,難免有比較,只可惜連導演袁和平自己都說,其實兩部《奇門遁甲》是沒關係的。說到沒關係,其實更覺得新版與香港人沒關係,單看幕前陣容可見一二,主角包括李治廷(已算是香港人最熟悉那個了)、大鵬(九成九香港人不懂《煎餅俠》)、倪妮(打不上一線的謀女郎)、周冬雨(形象還好但角色不討好)、伍佰(應該沒人會因他而入場吧),以這樣的陣容來訴說徐克的3D科技和實現他的世界觀,很趕客囉,就連袁和平的動作設計(其實他還是本片導演)都發揮不到甚麼,倒不如重看1982年的經典版本吧。

三十幾年前,沒有3D沒有藍幕,《奇門遁甲》卻拍得優秀,無論故事還是動作場面都很簡單,但節奏快速,打得豐富。好看的電影,其實誰是主角不大重要,好像1982年用上梁家仁飾演「奇門」,袁祥仁反串女角飾演「遁甲」,二人鬥氣又鬥戲之餘,互相鬥法好笑好看(後來老巫婆「遁甲」假死的一幕,更有點意外的眼濕濕)。戲中二人共同保護一臉稚氣的青年(袁日初飾演),大戰反派蝙蝠法師(袁信義飾演),幕後則由大哥袁和平執導,出盡袁家班的力量,抗衡當時的洪家班、元家班。
電影好看的是,當年袁家班帶著有一種不一樣的元素,就是片名所說的「奇門遁甲」(同期亦有《天師撞邪》、《鬼馬天師》等),怪力亂神之餘,卻正好增添很多視覺上的豐富效果,例如戲中便有酒埕內的縮骨功、變魔術、剪紙化蝶、紙蝶渡橋、移形換影等等,令人目不暇給,加上個個主角都打得,所以動作敏捷亦流暢,不像新版依靠特技配合,亦不用飛天打妖怪般不合常理。

要知道,合情合理的打鬥才叫人有一種未知誰人勝負的期待,帶來令人追看下去的好奇心,每當出現甚麼怪魚、九天玄鳥、天妖等(偏偏大陸人很喜歡),一時好像打機,一時又覺得只是綠幕、藍幕前堆砌出來的假東西,加上故事本身已牽強,而且人物角色眾多而雜亂無章,不如舊版的三、四個角色已撐得起電影了。
當年《奇門遁甲》可算得上八十年代的一大經典動作電影,如今新版絕對可被堪稱為一代經典爛片,袁家班如此斷送三十多年來的名聲,情何以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