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斯卡名單日前出爐,個個都估下估下誰人得獎,個個都講下講下有知滄海遺珠。事實上,香港觀眾看奧斯卡,往往有個問題,就是很多提名/得獎電影都未睇過,於是想參與也參與不到,最多看看預告片,講講霎眼感覺,缺乏具體分析,結果只是隔岸觀火,燒唔到埋身。

主因是,很多電影公司都擔心提名/得獎片票房仆直,於是先看看有否提名,有否得獎,睇定再算,再安排頒獎典禮前後才上映。有獎攞,有機會有話題有票房;沒獎攞,票房仆得更直。又其實這些電影比較小眾,仆直很正常,得獎片票房低是常識吧,難道勁收得的超級英雄片又會得獎嗎?(偏偏今年《盧根》掹車邊入圍最佳改編劇本,為Marvel增光,認真罕見)

單看今屆提名最佳影片的9部電影,只有4部(《黑暗對峙》、《鄧寇克大行動》、《訪·嚇》、《廣告牌殺人事件》)經已上映,而《戰雲密報》(The Post)、《忘形水》(The Shape of Water)、《不得鳥小姐》(Lady Bird)則在提名名單出爐後才決定在2月上映。剩下的《霓裳魅影》(Phantom Thread)、《以你的名字呼喚我》(Call Me by Your Name),更在3月才上映。

稍為幸運一點,今年奧斯卡安排在3月4日舉行,有興趣的話,總算勁急趕得及看到大部分電影,來個合理比較,否則只會好像每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一樣,報名前先在戲院或電影節「偷雞」播映幾場,以符合參選資格,結果大家看頒獎禮時,都摸不著頭腦:原來上年香港有這部電影?

又,究竟電影頒獎典禮是甚麼的一回事?年度總結,抑或新片介紹?當香港樂壇頒獎典禮,成功變為集體回憶音樂會(Chef Lemon變番歌手表演,Eason唱經典歌但一首2017年新歌都沒有、Aaron老爹唱Generation X卻無人識樂壇的Next Generation),最終只有很少人聽過那些乜乜十大得獎歌曲,頒獎禮名正言順地變成了青春歌手新歌發布會(啊,李克勤成立三十週年依然萬年青)。
真的很害怕,有朝一日,電影頒獎禮(無論香港抑或全球)都成了新片發布會2.0,變成HKMovie app的得獎推介版本,而不是真真正正選出全年度最佳獎項呢。
圖片來源:互聯網